新闻资讯
朱元璋和武当山的关系?朱棣修建武当山
明朝的永乐皇帝在建政之初,北修故宫,南修武当,所以两者是属于同一个时代的建筑物。但是,故宫和武当山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差异。
从施工的角度来讲,故宫建在平原地带,武当山的地形则比较复杂;从建筑的风格来讲,故宫中轴线非常分明,严谨、规整,是在平地上铺开的建筑;武当山的建筑则修建在悬崖峭壁之上,依山就势,顺其自然,体现出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。从其用途来讲,故宫是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场所;武当山则是朝廷祭祀真武大帝的殿堂。在古代,很多朝廷的官员和民间信士,都去武当山祈祷真武大帝,保佑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。
“武当”的寓意为“非真武大帝不足当之”,因此武当是中国道教敬奉的“玄天真武大帝”(简称玄帝)的发迹圣地,许多善男信女都把武当山视为道山福地,神仙居所。武当山不但是一座道教名山,它也是人们心中的一座充满历史文化和神秘故事的“神山”。武当山又名玄岳山、太和山,其地理环境优美清静,北临丹江口水库,南接神农架山区,西连秦岭,东迤大洪山,方圆公里,号称“八百里武当”。
传说古时净乐国王太子真武15岁时就进武当修道,曾因意志不坚想下山归家,却路见一老妇在井边磨铁杵,就问她要磨什么?老妇说:“铁持磨成针,功到自然成。”太子顿悟其道,立即返身入山修道,终于得道升天,成为道教的真武大帝。以后,武当山就成为道教名山,汉、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备代均有著名道家上山修炼。明代道家张三丰在武当还创立了“武当拳术”,与少林武功齐名于世。武当山修建道观的历史非常久远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道士们修炼的岩庙。到了唐朝又有了朝廷赐建的寺庙。宋元时期,武当山供奉真武大帝的庙观就越来越多。
明永乐十一年(公元1413年),明成祖朱棣在‘靖难’之役后,成功地登基为帝,他认为是真武大帝保佑了他。于是,在被修故宫的同时,还开始史无前例地大修武当。他派出工部侍郎郭瑾等人,使役30多万军民工匠,费时十二年之久,在武当山建成了9宫8观,72岩庙等33处大型建筑群。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,还修成39座桥梁,12座亭台,形成了明代诗人洪翼圣所说的“五里一庵十里宫,丹墙翠瓦望玲珑,楼台隐映金银光,林岫回环画境中”的宏伟景象。此外,还铺砌了全山的石道,使整个武当山成为一座‘真武道场’。据说当年武当山最鼎盛时,道士曾达到2万之众。道观殿阁与山色风光浑然一体,使武当山成为一片幽深神奇的道教世界。在中国众多的名山之中,如此大规模地规划和建造雄伟的建筑群,除武当外绝无仅有,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。
关于真武神像的来历有两种说法:一曰明永乐皇帝朱棣之像。相传明初,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后,皇亲贵族有些不服,但又不敢明言,只好大家都信奉道教。朱棣得知之后,并与军师姚广孝生计,决定在武当山大兴土木,遣工部侍郎郭进、隆平候张信、驸马教尉沐昕,日役30万军民夫匠,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宫观庙宇,并在全国诏告画家,绘画武当山主神真武象。有高丽族姓姬的画家,把朱棣皇帝出浴之后披发跣足的英姿画为真武象。二曰元代画家吴兴赴(字道子)所画。
武当山的大门---玄岳门是一座高20米、宽13米的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牌坊,上有“治世玄岳”四字,气势非凡,威武庄严,整个建筑均用石凿榫卯而成,雕工精美,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从玄岳门到金顶的“神道”都用青石板铺成。
进玄岳门1公里处可到遇真宫。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在此结庵居住过。朱元璋和朱棣两位皇帝都想要召见他,但他却云游四方,避而不见,人们称他为“真仙”,故建成遇真宫,内塑有张三丰铜像,形象生动,飘逸如仙。离此不远的玉虚官,相传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曾在此扎营,所以又称老营宫。从现残留的局部建筑可见当时建筑规模也十分宏大。附近的元和观也残存一部分建筑。
武当山中剑河和九渡涧的来历,在道教经典中有记载,也有民间故事流传。据传说,当年真武还是净乐国太子时,进武当山修仙炼道,他母亲善胜皇后放心不下,就带兵丁追来,要强行将他拉回去。善胜皇后追上太子,抓住了他的袍服,太子挣脱不掉,就拔出玉皇大帝赐给他的七星剑,割断袍角,又在地上用剑一划,划出一条河流,隔开了他和母亲,这条河就叫“剑河”。河水汹涌澎湃,善胜皇后带着兵丁,曾九渡而不得过,因此这里又称“九渡涧”。
紫霄宫是武当山上保存最完整的宫观之一,也是武当山中最像北京故宫的建筑群。它是武当山现存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宏大、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。这里与北京故宫所不同的是,故宫的建筑所用的是红墙黄瓦,而武当山用的是红墙绿瓦,因为在中国古代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黄瓦。武当山古建筑群在1994年12月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
朱元璋临死前为什么要召见朱棣?朱元璋临终见朱棣
嗨又和大家见面了,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,希望你们喜欢。
尽管朱元璋的出身很卑微,但他当上皇帝以后,对于儒家礼教的推崇,却达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。表现最为明显的,其实还是他在继承人的安排上,心心念念地想着嫡长制。即使长子朱标已经走在了他的前面,皇帝仍然认为,其它的那些皇子没有资格,为此要把皇位来个隔代传承,给太子的儿子,也就是朱允炆。
大家都知道身为明朝的官员,不仅无法与宋朝时的俸禄相比,而且和其它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是相当的寒酸。不过作为朱元璋的那些皇子,他们成为藩王后,待遇却比那些官员高得很。对于朱棣来说,他既有才能,又手握重权,此外按照父皇做出的规定,他的待遇更是无人能及。
要知道在明朝时期,无论是多大的高官,见了藩王都不得放肆造次,必须行拜谒这样的大礼。看到有这个规矩,朱棣等皇子自然是迫不及待地离京,前往自己的封地了。当然那个时候,由于有大哥朱标,他们也没有想到要觊觎皇位,最多想的是到封地里称王称霸、自由自在。
事实上对于他们来说,封地也许没有京城繁华富庶,但自己的身家性命无虞,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。不过朱棣之所以能够被封到北平,主要还是他的能力,在诸位皇子中算是脱颖而出的那一位。当然在他担任藩王期间,也很是打了一些胜仗,包括蒙古月乃儿不花都是他的手下败将。
虽然这些战争看似凶险无比,但经受住考验的他,势力就远非其它藩王可比。虽然他的表现不俗,但朱元璋仍然没有把他看在眼里,仍然认为皇位应该是朱允炆的。他之所以会留着这个儿子,主要还是想让他在那里戍边,免得蒙古南犯,对朱允炆的皇位造成威胁。
当然对于朱元璋来说,他也知道此时的朱棣,势力已经大得令人咋舌,他活着的时候,朱棣尚且不敢造次,但他死去以后,朱棣是否会给侄子朱允炆面子,就不好说了。为此在临终之际,仍然放心不下的他,就对着朱允汶说出了四字遗言:"燕王已病!"
由于他已处于弥留之际,为此朱允炆并没有理解爷爷话里的含义。事实上这句话的含义是相当明显的,意思就是燕王已经到了必须要剪除的地步了,否则不会以病来相称。然而善良的朱允炆,却压根不愿意往这方面想。事实上如果他听懂爷爷的话,只消一个命令就能够把朱棣召进京里,到时候死的就是他这个叔叔了。